1. 首页
  2. 新闻资讯
  3. 动态信息

集团首个!杭州机场员工周彦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在京接受表彰

2025-04-28

今天上午(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杭州机场员工周彦获评全国劳模,成为省机场集团成立以来的首位全国劳模。

中国民航报第一时间对周彦进行了专访,潮新闻视频报道了周彦的先进事迹。

中国民航报

《飞机着陆的“千里眼”》

“14年坚守一个岗位,寒冬酷暑中校准每一道航向”“5000多个日夜,用匠心护航每一架飞机安全着陆”……

或许长期与通导设备打交道,眼前的周彦不善言辞甚至有些木讷,但一聊起飞机导航,他突然就兴奋起来,话匣子马上打开了。

50天24小时坚守

不允许0.01度的偏差

地面导航系统是飞机的“眼睛”,每一个航班安全、平稳地着陆,都离不开地面导航系统无比精准的无线电信号指引。

周彦(右一)在检测航向信标外场信号

连续50天24小时值守,杭州亚运会期间,周彦刷新了自己加班的纪录。晚上睡觉,他都会把对讲机波道音量调大,确保发生特情时,能立即接收信息,赶赴现场。

亚运前,周彦主持制订各类亚运应急预案超过10项,实现机场南跑道导航设备HUD特殊Ⅱ类标准开放,牵头开展导航设备亚运专项校飞,在亚运前将各设备调试到最优工作状态。

其间,每天凌晨3时,当城市还在沉睡中时,周彦就带着检测设备出现在跑道尽头,利用航班运营前的时间,带领团队提前对机场导航和地空通信系统开展全面深度“体检”。

亚运期间,周彦(右二)在机场航向信标台检修设备

“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0.01度是盲降系统空中信号飞行校验要求的精度。虽然微乎其微,但对飞行安全来说,是不能逾越的警戒线。”

50天里,他的作息与星辰同步,每天在晨曦中迎来最早航班,在深夜里送走最后一班,默默坚守在导航台站第一线,一遍遍检查设备参数,只为保证飞机精准进近与着陆。在这片没有聚光灯的战场上,周彦以“零失误”交出了保障近5000架涉亚航班起降的完美答卷。

“奔波全省

冲在抢修的第一线”

2011年,20岁的周彦入职杭州机场,从事导航盲降系统的保障工作,他扎根岗位,精进技能,在2019年第七届全国民航空管岗位职业技能竞赛中获仪表着陆系统岗位个人第二名,快速成长为集团通导设备保障领域的技术骨干。从此,身为党员的他就经常冲在全省机场设备风险隐患排查的第一线。

2020年国庆、中秋双节,本应是陪家人、朋友度假的日子,然而杭州机场信导部接到衢州机场的紧急求助:机场唯一的仪表着陆系统因故障无法使用,急需协助抢修。

2020年10月,周彦赶赴衢州机场修复仪表着陆系统

险情就是命令,周彦和另一名同事紧急携带专业检测仪器和备件赶赴衢州支援处置。由于双节出行高峰,10月1日杭州去往衢州的火车票都已售罄,他们只能放弃最快的交通方式。上午8时,周彦一行搭乘机务公司换班车辆从杭州机场出发,沿杭金衢高速公路赶往衢州。但杭金衢高速公路正处于节假日“特大流量”和“超饱和”状态,小分队前行十分艰难。进不去服务区、没有休息点,他们只能在车上饿了啃面包、渴了尽量少喝水少解急。经过近9个小时的高速公路拥堵和漫长跋涉,抢救小分队于16时40分抵达衢州机场。

抵达后,小分队不顾疲劳,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抢修工作中。在逐段检查连接线的过程中,一点细微的反光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是水滴!”在探照灯的强光下,天线接头底部的水滴正在细微反光。由于该接头尺寸较小、内径仅7毫米,小分队判断可能是水滴浸润在底部橡胶层非常隐蔽且不易挥发,导致发射信号相位偏差,产生报警。在对接头作干燥处理后,仪表着陆系统于19时45分恢复正常,为万千旅客双节安全出行提供了保障。

水,对机场运行的影响是致命的。2021年7月24日-26日,台风“烟花”正面袭击宁波,四明山迎风坡巨量降雨导致水库泄洪,宁波机场飞行区内水最深处近1米,跑道两头的航向信标天线阵基础泡水。若水位进一步上涨,可能淹没航向信号分配等核心信号组件,威胁导航设备安全运行。7月25日,接到集团的指令后,周彦和同事第一时间赶往宁波机场,划着皮划艇进入导航台和航向天线阵现场,在水位已没过膝盖的环境中查看设备工作情况,共同制订后续机柜抢险拆除方案。26日,待水位逐步下降、风险缓解后,周彦和同事才一起返回杭州。

14年来,抢修始终伴随着周彦的日常工作,他的电话永远在线,只要电话铃声响起,就奔赴全省各地机场,这成了他的一种工作常态。

“抢修风险大吗?”

“这要看具体现场,有些风险还是很大的。”

“有一次半夜,外面下着雨,我登上15米高的天线塔,面对天线基座操作空间狭小、随时可能掉下来的风险,才将线缆故障修复。”周彦说。

“做一个勇于争先的人”

个头不高、不善言辞是周彦给人的第一印象,但接触久了就会发现他骨子里有种韧性,只要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勇于争先。争先的路径,是创新驱动。

“创新是第一动力,只要持续创新就能推动民航高质量发展。”周彦带领团队精益求精、久久为功,让创新成为新时代浙江民航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近年来,浙江省高水平建设民航强省,这其中周彦团队立足本职,消除行业痛点,在低空飞服系统、飞行校验等方面攻坚克难、不断创新,打造了多个具有浙江省域特色的民航应用样板。

从2021年开始,周彦团队负责全国民航试点项目——通航远程塔台技术科研工作。项目首先在舟山市嵊泗县菜园直升机场进行试点,由团队创新设计和自主安装的通航远程塔台指挥系统实现了浙江省第一次跨地市的通航指挥工作,成果被浙江省《数字化改革》工作动态收录。目前该系统已增设嵊泗、枸杞等偏远海岛和杭州市浙一、浙二、邵逸夫医院等起降点,实现了覆盖浙江省的低空飞行调度,在服务应急作业、居民出行、患者就医等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全国低空发展的示范。

2021年9月,周彦(左一)在舟山嵊泗菜园通用机场测试通航远程塔台甚高频信号质量

机场导航设备每6个月就要校飞一次,以此检测导航信号是否精准可靠。在2018年之前,杭州机场的一套系统校飞需要暂停开放跑道2天-3天,但机场平均每小时有30多架次航班起降,遇到航班高峰数量还要更多。2018年国庆节,杭州机场因为06号仪表着陆系统校飞不开放使用,出现了大面积航班延误,当时的候机大厅里挤满了焦急的旅客。看到这一幕,周彦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校飞对旅客的影响降到最小。周彦带领团队研发全行业首创的智慧校飞软件,综合多种管理和技术创新,提炼出省部属企事业单位先进操作法——基于数据融合的仪表着陆系统校飞调试操作法,提升导航设备校飞调试效率,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同事张斌的眼里,周彦是个非常踏实的人。“每一个重要创新项目他都要全程参与、跟踪,在遇到技术难点时总会想出办法破解,敢于攻坚、勇于争先。”他说。

“匠人匠心”的延续

走进周彦的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3台仪表着陆系统模拟机。“这些设备价值不菲,只要装上天线就能为飞机跑道进近和着陆提供无线电信号导航。目前浙江7个运输机场已有100多人次在这里培训过”。他拿出一张设备信号框图说,目前工作室青年员工正在学习,希望在6月举行的浙江省导航岗位技能比武大赛取得好成绩。

周彦在工作室内检修设备

自2021年以来,周彦先后牵头组建杭州机场周彦通导工匠工作室、浙江省机场集团通导工匠室联盟。同时,其所在工匠工作室还加入了浙江省创新空港服务工匠室联盟。通过技能提升、科技创新等多种路径,联盟着力消除行业痛点难点,赋能机场高质量发展,创新成果显著,取得省部级以上集体荣誉11项、个人荣誉43项以及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2项。

近年来,周彦先后被授予“全国交通技术能手”和“浙江工匠”等称号。他传承匠心,领衔工匠工作室建设,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比武活动。团队在2022年浙江民航导航机务员竞赛中斩获一等奖、二等奖,2人被授予“浙江金蓝领”称号。“我与他们年纪相仿,交流起来比较顺畅”。科室一名青年员工初入职场成长慢、适应性差,面临解聘的风险。周彦通过谈心谈话和技能上的全面培养帮扶,帮助他快速成长。该员工在2022年省总工会举办的全省第一届导航技能比武中获得了第一名,实现了精彩蝶变。

周彦参加浙江省省部属企事业工会劳模宣讲

为发挥技术优势,周彦这些年来发展异地带徒,在浙江省机场集团培训中心讲授技能课程,与宁波、舟山、建德、丽水等地机场员工结为异地师徒,倾其所学传授技能。他牵头组建了集团通导工匠工作室联盟,着力培养新时代劳模工匠,领衔集团通导岗位技能鉴定工作,带动集团员工投身技能提升。他多次参加“劳模工匠助企行”,在高原缺氧的条件下赴四川阿坝以及大学、企业、全省机场施工现场答疑解惑,吸引了省市总工会和学校、企业主要领导亲临现场,像蒲公英一样撒下创新的种子,传承匠心。

作为浙江省机场集团劳模工匠服务队队长,周彦最近这半年格外忙碌。“丽水机场计划于8月投运,嘉兴机场于4月中旬开始投产校飞。我们服务队60余人,全力以赴做好技能帮扶,在重要节点都会到现场提供技术支持。新机场会有些新问题,解决问题就得一趟趟跑出来。”周彦说。

4月28日,周彦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载誉归来,周彦坦言,这既是荣誉,更是压力,时刻激励自己要做好本职工作,为飞机安全着陆当好“千里眼”和“顺风耳”,做一个勇于争先的新时代民航人。

潮新闻

《以0.01度的坚守 匠心护航》